回忆师范生活
庄宜慎
离开母校——济南师范已整整25个年头了,每当我有机会回到师范学校时,总像久别的儿女见到母亲一样,处处感到那样的亲切、深情。这些年来,难以忘怀的师范生活,历历在目。老师的亲切教导,时时在鞭策着我。看今朝,忆昔日,如果没有三年师范生活的艰苦磨练,如今哪来这种拚搏、苦干的精神,又哪能承担起党和人民的重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六十年代清贫的师范生活,刻苦的学习精神创造了一代人。1963年一入学,走半工半读的道路,开荒种地,学军事,习武练操;下农村搞社教,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我们付出了许多的辛劳,但却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忆往昔,我失去了很多,但得到的更丰硕,因为追求真理,是我一生前进的座右铭。如今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感受到她的珍贵。师范——我心目中的育人圣地。
刚经历过六十年代初生产救灾生活的我们,1963年来到师范学校,决心当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小学教员。啊,崇高的职业,我心目中的理想,像盛开的鲜花,它将在这里实现。要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做一名辛勤的园丁,去耕耘,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开学第一天,我流下了喜悦的热泪。记得第一篇作文,《师范生活的第一天》,我是这样写的:“我像一只矫燕来到济南师范,这里树上的小鸟吱吱叫个不停,像在欢迎我的到来。校园两旁葱绿的树林向我伸开了热情的双臂,友谊的甘露洒进了我的心田,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聚在一起,像是久别的朋友相聚,我们是多么幸福,多么欢快。”虽然那时每月只有9元钱的生活费,每天早上吃咸菜,中晚清汤菜一份,但我们从来未向家中要过钱,每月27斤定量,吃粗粮,省细粮,周六下午拿着馒头回家去孝敬父母。那时从师范到自己的家有公共汽车,可我们都是约几个同学一起走着回家,舍不得向家中要那五分钱的汽车票钱,特别是农村的同学,每周回家往返百十里地,可从来都是步行。他们把细粮拿回家,换回菜窝窝头。有时我们想帮助他们坐一趟汽车,可他们个个有志气,不坐汽车,宁愿步行。他们为我们树起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榜样。就这样三年的师范生活,我班同学像亲姊妹一样,融洽在真诚、团结的气氛中。互相勉励,互相关心,艰苦朴素,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良好品德。
我们深知,树要是没有树根供给养料,怎么会有参天耸立的树干,我们是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要育人怎么能没有雄厚的文化科学知识。那时学习条件虽然艰苦,生活条件很清贫,但我们心中的目标,鼓舞着我们,抓住师范这三年的分分秒秒,勤奋读书,掌握各方面知识去充实自己。我们不但学习政治,学习语文,学习数学,还要学常识,学物理,学化学,学音乐,学体育,学图画,11门功课,样样要掌握,样样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我们不仅读与专业有关的书籍,还要练与专业有关的基本技能,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学识。夏天天气热得浑身起了痱子,实在忍不住喝口凉水,洗把脸继续学,冬天手脚冻得又红又肿,照常早上起床铃一响,跑操上早自习。有的同学为了练好基本功,早晨四、五点钟起床练琴,晚上下了晚自习,还要练琴,谁也不甘心落后,课间、课外活动,我们练跳集体舞,同学们能文能武,善唱又善跳,善写又善画,真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力争成为各科学习的优秀者,为我们今天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业务知识基础。
入学不久,学校走半工半读的办学道路,东沙王庄给了学校10亩荒地,分班轮流劳动,从学校到劳动地点有六、七里路,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号一吹响,师生一起起床、吃饭,去劳动工地,一切行动军事化。地是盐碱涝洼地,我们开始一镐一镐地刨地,然后挖出垒堰,一上午百十斤重的土筐,一抬就是三、四十筐。农村来的同学,有劳动锻炼,他们干起来劲大,干得又快又好。我们城里的这些同学,虽然在家也担过水,但这么大的劳动强度,一天下来肩膀压红了,磨肿了,擦破了,疼得钻心。但是第二天垫上毛巾继续干。同学们在劳动中,谁也不服输。在劳动中改造我们的世界观,在劳动中磨练我们的意志,陶冶我们的情操。每次劳动一干就是一星期,干下来,人变得又黑又瘦,但没有一个叫苦的。大家喊着号子,抬着筐,光着脚,打夯,从挖土、垒堰到插秧、锄草、放水、收割、打稻、脱皮。直到自己吃着自己种出的黄河大米,满手的老茧,满心的喜悦,整整三年就这样边学习,边劳动,走出了一条吃大苦、耐大劳,勇于前进,不怕困难的路。为使庄稼长得好,我们早上5点起床,轮流倒垃圾。我们到居民区挨家挨户收垃圾,收了垃圾,筛垃圾,沤垃圾,确实又累、又脏、又苦,开始真有点怕人瞧不起,挺怵头的,可真地干起来,我们也就爱上了这一行。大家干得那么带劲,装满一车,唱着歌拉回学校,把筛好的垃圾往稻田里送时,又是一道难关,一路上坡,沿着45度角向上爬坡,人走都吃力,甭说拉着车了,但一咬牙一股拚劲也就推上来了。人就得有这股拚劲,拚劲是干中逼出来的,不知苦累,那知其乐呢?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我们这一级学生,至今还都有这股子拚劲。现在每当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在校改劳动中有苦、累、脏的活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靠上去干,去拚,就凭着这一股子劲,自己在前进的路上,创造了自力更生办学的路子。7年来,自己身为校长,又兼校办工厂厂长,一边抓教学,一边抓生产,从一个欠债1.5万的校办工厂到今天创产值35万元,创利润13万的年年迈一步、年年向前进的初具规模的工厂。开创了学校的新局面,靠自力更生,抓校改,盖了1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冬天安上了暖气,夏天教室有电风扇,教学设备逐渐规范化,1990年评为区级一流学校,这就是磨练中悟出的道理,在时时鼓舞自己前进。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走下去,决不回头。世上本没有路,路都是人走出来的。这股拚搏劲从我们十七级同学身上都可以找到,这与当年师范生活是分不开的。
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们这批师范生有幸参加。我们和党政机关干部、解放军指战员组成工作组来到历城、邵而、陵沟等地,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早上一同抬粪,上地,晚上一同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从农民艰苦的生活,沉重的劳动,纯朴的感情中,我们了解了贫下中农的辛苦和对党的深厚感情。在艰苦的环境中,我们经受了风雨,开阔了眼界,又经过了一次生活思想的磨练,是党培养了我们,是人民用乳汁和汗水养育了我们。
师范——这块育人的圣地,哺育着我们一级又一级教育战线上的辛勤园丁,而她依然那样活跃。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的楷模——师范的老师们。我们永远怀念师范这个美好的大家庭,这里充满了爱,在师范学校的光荣史册上,愿我们这些辛勤的园丁,为她增添灿烂的光辉。
如果说医生在所有的人身上延续着自己的生命,那么我将在我的学生身上,延续自己的青春,我的生命!
(庄宜慎,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十七级二班学生。曾任济南市阁子后小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中共山东省第六届党代会代表。此文系庄宜慎为纪念母校诞辰90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