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母校!
朱永环
时间迈着轻盈的脚步,为每个人绘制着履历表。如果要我标出我的履历表上最难忘的时期,我会毫不犹豫地用红笔圈出:“1993—1998”。这是我在济南师范学校读书的时期,整整5年。我是第二届大专文科班毕业生,真是很幸运。
如今,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离开母校已经5年,但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校园里面发生的一切。母校的一点一滴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的信心,我的热情,我的坚强,我的执著,都能从亲爱的母校那里追溯到源头。我的脑海深处依然铭刻着那些已逝的美好日子,眼前经常浮现出5年师范生活的一幅幅画面。就让我用镜头闪进吧!
镜头一:大练基本功
有一段时间,每到晚自习,学习委员就会指导我们练习“三字一画”。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练习粉笔字——在灯火通明的教室,我们每人的课桌上都放着一块小黑板,学习委员一声令下,开始计时练习。然后,我们班的几位“书法家”开始在我们的小黑板上更正不协调的笔画,连一个“点”也不放过。学校鼓励各班轮流在教学楼前展示练粉笔字的成果,成百块小黑板摆成一条线,课间总有不少老师和同学驻足观看,那阵势可谓壮观。当听到有人夸奖我们93级大一班的某位同学字写得好时,我们便在心里偷着乐。
镜头二:我当宿舍长
宿舍长是学生中的芝麻官儿,但我仍然觉得重任在身。宿舍楼门口有一块小黑板,每天公布内务检查分数。分数“地位”很高,直接和评选“优秀班集体”挂钩。所以每次进宿舍都怕抽查着我们。如果真的抽到了,和别的宿舍哪怕只差0.1分,脸上也觉得挂不住,非得回到宿舍看看是谁的被子没叠好,谁的毛巾没摆齐,再低下头检查谁的鞋没按规定放置。等大家都回来了,我就把情况通报一遍。学校还曾组织叠被子比赛,参观标兵宿舍。我和同宿舍的同学格外上心,被子叠了又拆开,拆开又叠起来,直到完美的“豆腐块儿”呈现在眼前才肯罢休。熄灯前1分钟的时候,我总是发挥着“闹钟”的作用:“快点洗刷,快点洗刷!别说话了!嘘——”就这样,我当着宿舍里的“七品县令”。舍友们都亲切的喊我“舍长”,很少叫我的名字。
镜头三:欢快的集体舞
学校要举行集体舞大赛,各班都在晚饭后进行练习。我们伴随着欢快的笛声音乐练习着,一个动作往往要练好几遍,不光要自己做得对,还要照顾整个队形变化。班里只有两位男同学,同学们戏称他们为“葱花”。要他们和我们娘子军协调动作可真是难为他们了。记得我们出场的动作是一只胳膊向前打出,另一只胳膊向侧面打出,更换动作,脚步前行。两位男士的动作当然是生硬了些,不是做成一瘸一拐状,就是走顺腿儿,做那些高难度动作可就更有“好看”的了,直把我们笑得喘不上气儿来。我们轮番上阵为他俩纠正动作。他俩还真是认真,把“不好意思”和“难为情”丢在脑后,为了能让我们班取得好成绩,他们俩一遍一遍地耐心练习着,真是让我们感动!大赛开始了,分音乐班组和普师班组,音乐班的集体舞不论队形设计还是动作难度上明显胜出一筹,真让人叫好,全校师生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你猜我们班获得第几名啊?——普师班组第一!有那样的付出,才有这样的回报呀。这种兴奋和愉快的情绪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呆了好几天!走到哪儿,带到哪儿。
镜头四: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助残家教
1995年,团市委在全市大中专院校中开展了“一助一” 志愿者无偿助残家教活动,帮助那些身体有残疾无法步入校园的孩子学习知识,用志愿者们的爱心圆起这些孩子的上学梦。学校把这一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们班,全班30位同学成了学校里的第一批青年志愿者。这一年9月的一个下午,在青年志愿者助残家教启动仪式上,我们同下肢残疾的高琳(12岁)、双耳失聪的兰珍妮(8岁)、轻度智残的王兆亚(8岁)、患有自闭症的李晓明(8岁)和张艺轩(4岁)签订了助教协议。从此,我们班分成了5个组,开始了以“献爱心、助社会”为口号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和马海英同学负责失聪的兰珍妮。小珍妮有着不幸的童年。两岁时,因患感冒高烧不退,注射庆大霉素引起毒副反应,以致全聋。她在父母的悉心照顾和社会的关爱下,和正常儿童一样幸运地上了小学。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珍妮碰面的情景:当我们同珍妮的父母一起来到市经二路小学接小珍妮回家时,一见面,小珍妮便扑闪着那双聪慧的眼睛打量着我们这两个陌生人,然后又盯着爸爸的口型。爸爸告诉她,这是“家教老师”,她还是满脸疑惑。直到我们给她上完第一堂课,她才明白我们是属于她自己的老师。那一刻,她高兴地看着我们的脸,拉着我们的手,一遍又一遍吃力地重复着“老——师,老——师……”
第一次给珍妮上完课回到宿舍,我和马海英久久不能入睡。我们深感凭着自己现有的知识教珍妮远远不够。为此,双休日,我们去图书馆查找语音训练方面的资料,课余就向语文老师请教教学方法。教我们现代汉语课的聂在富老师和我们一起讨论聋儿发音训练方法,教我们运用“口形舌位图”指导兰珍妮发音和看口形识别语音。每天下午,我和马海英抓紧时间做完作业,骑车半个多小时赶到珍妮家。小珍妮放学后我帮她学习语文,马海英帮学数学。4个小时后我们返校,已是万家灯火时分。晚上,我们借着走廊上的灯光悄悄地准备第二天的课。我们仔细揣摩着每一个语音的发音方法,好在明天多教珍妮几个发音,让她能尽早在课堂上“听懂”老师的讲课。
兰珍妮感受着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学习十分刻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她的学习成绩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语文、数学竟然都得了100分!老师和同学们奔走相告:珍妮考了“双百”,当上了“三好学生!”我们分享着兰珍妮的快乐,初步体验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辛劳,也深深感到:向他人奉献一份爱心的人,自己也会得到无限的幸福。
眼看着我们班帮教的5个残疾孩子天天在进步:下肢残疾的高琳在团市委组织的期末考试中得了95分的好成绩,团市委批准她戴上了红领巾;患自闭症的李晓明终于开口叫妈妈了……残疾孩子的进步和快乐让我一次次流下热泪。
轻度弱智的王兆亚,天天拽着家教同学的衣角恳求着:“老师,我想上学,我想上学!”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又没有办法。机会终于来了,1996年春天,我被分配到济洛路小学实习。在征得校长同意后,我们天天带着王兆亚进课堂,让她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当她学会举手和喊报告时,我们高兴得跳了起来。实习结束时,兆亚基本能适应课堂了,慈善的老校长被我们的爱心感动,终于点头收下了兆亚。我们助残家教工作得到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帮助。天桥区一位好心的交警同志担负起接送兆亚上学的工作,风雨无阻,坚持数年,解决了家里无人接送的困难。舜耕山庄为我们免费提供场地和设施,让我们在那里举行了烛光晚会。那天,中共济南市委和共青团济南市委领导、济南师范学校领导和老师、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都到会了,真情的火焰再一次燃起家长和孩子们的希望。后来,我们的母校光荣地被评为省和市的“一助一”助残家教活动先进单位,班里有11位同学先后被评为“济南市优秀青年志愿者”。
镜头五:在人民教师的岗位上
转眼间到了毕业的时候。三年的助教使我没法割舍与兰珍妮的友谊和感情。为了继续帮教珍妮,我来到珍妮就读的经二路小学,找到当时的祁志华校长,表达了希望来该校任教的愿望。得到的回答使我喜出望外:“欢迎你来十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工作!”。就这样,我成了经二路小学的一名教师,担任了大队辅导员,兼教英语课。
在学校学到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在几年的助残家教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为我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的宝贵财富, 激发了我的热情,使我一开始就有了开拓创新的信心。我被吸收为区小学英语中心组成员,代表学校参加区评优课共5次,均获得一等奖。2002年,获得了全国电教年会英语录像课二等奖。我利用业余时间了解电脑,操作电脑,直到能熟练操作。同事们让我帮助制作动画课件,我总是有求必应,哪怕一直做到夜里两三点。
对于少先队辅导员这项工作,我是从零起步的,投入的精力最多。组织升旗仪式,设计大队活动,培训中队干部,板报壁报宣传,撰写少先队活动新闻稿件……凭着热爱和执著,少先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经常得到新闻媒体的报道。我被市少工委和省团委分别授予“济南市优秀辅导员”和“山东省优秀团员”称号。
在这里,我还有一件要天天坚持做的事,那就是辅导兰珍妮的英语。教一个聋孩子学英语,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凭着教她学习汉语的经验,带着她越过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四年级期末考试,她的英语书面测试成绩100分,口语测试竟然也是100分!
兰珍妮不仅学业成绩优秀,思想品德也备受称赞,她从接受别人帮助,到主动帮助别人,她曾把自己获得的宋庆龄奖学金全部捐赠给农村的特困学生。1999年,兰珍妮获得“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光荣称号,同年10月13日兰珍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当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我从兰珍妮的助残家教志愿者到亲自担任她的辅导员,亲眼看着她一步步成长,真是无比高兴!
2000年,我被团市委评为“济南市青年志愿者标兵”,2001年被评为全国青年志愿者“银质奖章”。还被授予“槐荫区首届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结束语:2002年的一天傍晚,我又一次漫步于熟悉的校园。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那么耐人回味,这里留下了我的眷恋和思念。又是五年过去了,社会在发展,学校也在发展,已经是21世纪了。我似乎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落伍感,我重新思考着自己的定位,暗下决心:要开始新的征程!
(作者系济南师范学校93级大专文科班毕业生,现任济南市兴济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