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发布日期:2017-11-23 浏览量:

 

十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

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十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

2016.4.17

 

 

 

   

  发展基础 1

(一)发展现状 1

(二)面临的形势 1

  指导思想 5

  发展目标 5

  发展任务 7

(一)学科、专业与课程 7

1.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 7

2.深化课程改革 9

3.完善教材建设体系 10

(二) 人才强校 10

4.实施骨干教师培育与引进计划 10

5.全面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 11

6.优化现代人力资源配置 12

(三) 人才培养 13

7.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3

8.创新和发展技能教育优势 13

9.创新本科联合培养模式 14

10.创新科研管理机制 14

11.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方式 15

(四)学校文化 15

12.培育和凝炼学校精神 16

13.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16

14.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7

(五) 社会服务 18

15.服务基础教育 18

16.服务教师教育 19

17.服务济南市学习型城市建设 19

(六) 合作交流 19

18.加强与国内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19

19.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0

20.加强校地、校企合作 20

(七) 依法治校 20

21.积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20

22.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工作 21

23.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水平 21

24.加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 21

(八) 基础设施 21

25.提高校园基础设施支撑力 22

26.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使用效益 22

(九) 学校信息化 22

27.建设数字校园 22

28.加强图书馆建设 22

29.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22

30.建成全校统一的数据中心 23

(十) 节约型校园 23

31.培育节约型校园文化 23

32.实行精细化管理 24

33.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24

 保障机制 24

(一) 党的建设 24

34.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24

35.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24

36.不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25

37.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 25

38.进一步做好离退休教职工工作 25

(二) 群团和统战 25

39.加强统战工作 25

40.发挥群团作用 26

(三) 财务和资产 26

41.加强经费管理 26

42.加强资产管理 26

43.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27

(四) 监督与评估 27

44.明确实施责任 27

45.统筹各类规划 27

46.强化政策协调 27

47.加强《纲要》宣传 28

48.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 28

49.完善综合考评 28



十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

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今后学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制定和实施《十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以下简称《纲要》)。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2012年学校首届领导班子组建后,审时度势制订了“十二五”时期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同心、同德、同行”“宽容、宽厚、宽广”“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中,学校实现了平稳过渡,全面完成了《2012—2015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对十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首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学校先后被省文明办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师教育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被省高校工委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被省环保厅、省教育厅命名为第三批省级环境教育基地。

三年来,学校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就业供不应求,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初中起点七年制本科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彰显,非教师教育专业积极拓展,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样化的办学格局,专业从4个发展为12个,其中非教师教育类专业5个,办学规模从2011年10月的2730人增长为2015年10月的5400余人,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源质量大幅提升。

积极构建学校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学校制度体系,探索推进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完成了教育部财政部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普惠项目2个。学校重视产教融合体制建设,与市区30小学、47所幼儿园签订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协议,与全市54所幼儿园建立学前教育联盟,与全市53所小学建立小学教育联盟,参加了全省19所高等师范院校组成的教师教育联盟。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确立了专家引领、骨干带动、挂职锻炼、自我发展的教师建设的发展路子,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7个校级名师工作室团队,聘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工作室导师团队,教师外出挂职、学习和锻炼人数稳步增加。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出台了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常年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到校讲座,每年选派教师参加省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定期派出教师挂职、学习和锻炼。三年多来,有340人参加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转评副教授27人,一次性转评高校讲师132人。13人被选入省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1人入选省社科成果评审专家库。招聘研究生学历青年教师14人。

重视科研工作,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共立项地厅级以上项目52项,其中,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6项,省教改项目8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学报《师说》于2015年5月正式创刊。

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深入开展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加强以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为骨干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召开了“两课”教师经验交流会,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教师教育基地,承担教师教育的“省培”和“国培”任务。三年来累计远程研修培训济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2万余人,培训济南市高中阶段新教师584人,完成山东省万名骨干教师培训子项目—幼儿园转岗教师示范性培训250人。济南市全民学习服务中心建立的“泉学e站”“学前教育网”已成为学校靓丽的名片,开设了全城通、科技馆、文明修养、职业发展等12个频道、75个栏目、5000门开放课程,向泉城市民发放了10万张学习卡,公益专题讲座备受好评。

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确立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形象识别系统,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了“泉城之光——王尽美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展馆”、杏坛广场及山东四大教育家塑像,打造了秋石广场、向阳广场、爱之美广场等人文景观,开展了校园“三文明”创建活动,初步形成了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校园建设基本完成,调整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成建筑面积13.89万平方米,形成了教学区、文体活动区、生活区和生态区等布局合理的四横四纵的区域布局和景观带,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攻坚期,高等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质量发展、规范发展和信息化发展成为主题。国家高度重视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创新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和分类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施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引领教师教育专业深度变革。高等教育生源持续减少,招生竞争加剧,生源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生源质量提升困难。

学校创新学校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样化办学格局,教师教育类专业逐步做强,非教师教育类专业稳步发展,学校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同时,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专业发展方式单一,人才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冲突凸显,教师素质结构亟需调整,科研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资源配置能力有待提高,应对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教学管理措施匮乏,教育国际化的速度需加快。学校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党员、干部和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需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能力和水平。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升本”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改革的困难叠加和风险隐患的严峻挑战,需要深刻把握时代发展主题,激扬青春活力,沉淀学校精神,凝心聚力,化解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开拓发展的新视域。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高教书育人质量;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步伐,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以教育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提高为核心,坚持传承、创新与发展,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实现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并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定不移地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价值追求;坚定不移地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富有童心、充满爱心、气质优雅、素质全面”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师资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以专科教育为主体,创新学校发展方式,在办好以“合作办学”为基础的初中起点7年制本科办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发展“3+2”高中起点的本科办学模式,力争形成独立设置的本科专业。形成以教师教育专业为特色,非教师教育专业为拓展,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的办学格局,把学校建设成为“设施完备、机制刚善、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到2020年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

(二)主要指标

1.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6000人,其中教育专业学生稳定在80%左右;专业设置15个。调整学生就业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远程开放教育注册学生6000人左右。

2.调整与齐鲁师范学院合作的七年制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五年制初中起点专科招生人数,适度扩大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招生人数,争取举办“3+2”高中起点本科合作办学专业和独立设置本科专业。

3.调整教师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0%以上。教师结构与学科结构适合于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建设需求。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4.争取省部级科技项目1—3项,省部级社科项目10—15项。省级教改项目5—10项,地厅级项目30—40项。

5.打造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的省级特色专业1—3个,争取省级教学团队1—3个,资源共享课4—8门,省级以上MOOC课程3—6门。

6.师生全国或全省性职业技能大赛(含教育技能大赛、教学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有新突破。

7.完成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建立数字校园。

8.组建幼教集团;完善全民学习服务体系,实现济南市城乡90%的覆盖率。

9.争取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有新突破。

10.完成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建设体育馆、学生实习实训大楼等基础设施。

发展任务

 (一)学科、专业与课程

1.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

调整现有以职业岗位为基础自成一体的专业设置方式,建设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格局,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专业发展与动态调节机制。提升学校公共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率,逐步形成人员集聚、资源集聚、专业集聚和课程集聚的平台与机制。

调整学校现有的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趋向,使其适应未来独立设置本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新增专业必须以学科的整体建设为基础进行拓展,提高学科与专业的建设标准,提高专业建设的学术水平和建设质量力争开设独立的本科专业。

—— 发展教育学学科优势。强化教育学学科建设,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应对教师资格证国考政策的实施。在深入挖掘传统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中的教学素质过硬、技能扎实、教学设计科学规范、教育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管理有序高效等优势因素的基础上,提高教育学学科的研究水平、学术水准,形成较完备的实践技能训练标准和操作程序,为新任教师的选拔与职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快基础人文学科群建设。加强语言文学、历史学、思政学等基础学科建设,进一步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努力建设学科发展平台,提高学生通识教育质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积极引进相关学科带头人,力争在现代语文知识、小学国学教育研究、思政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绩。

——促进艺术人文学科突破。以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多年累积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对美术、音乐等领域的技能训练标准进行梳理和调整,提升艺术教育研究与实践水平。加快发展美术学科,深化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学科群建设,加快信息艺术设计等新兴学科的建设步伐,加强艺术学科人才培养。

——适度发展管理学和信息科学。以现有会计和市场营销专业为基础,加快工商管理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加强产学研的融合,跟踪市场需求,拓展专业建设格局,形成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群。加快信息科学的建设进程,在原有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基础上,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和市场需求,加快与相关产业、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的合作,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2.深化课程改革

研发学校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需求,建立与国家职业标准(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按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时间相当、虚拟教学与真实情境教学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模块和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终生学习的需要。

以MOOC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形成用人单位、行业专家与学校共同研发、实施课程的管理体系和课程建设体系,推动课堂教学的纵深改革,建立线上和线下交互推进的教学改革机制,研究和实施学分制改革,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推动学校教学资源的对外开放。

加强课程体系的衔接,加强和相关职业的中职课程体系、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的衔接,处理好学校内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间的课程体系建设,减少课程体系间的矛盾和冲突,杜绝课程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循环,增强课程间的纵向贯通与横向支持,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持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和MOOC建设、教研室建设、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案例教学和探究性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增进师生互动,着力提高课程学习的挑战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强化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3.完善教材建设体系

建立和完善教材选用、研发与评估制度,建立学校教材编写立项规划和教材审议机制,引导行业(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和知名学者参与学校教材的研发,鼓励校际之间的教材合作研发,提高教材管理与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通识类课程的教材选用应以国家权威和精品教材作为选用的主要依据,各专业要尽量使用最近三年的新教材,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应达到50%以上。专业类课程教材在选用时应注重经典教材和专业发展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资源包相结合,提高教材建设的权威性、时代性和前沿性。

加大教材研发力度和经费投入,鼓励教师主持或参与教材的编著工作。到2020年争取建设校级精品教材10—15部,省级规划教材2—3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1—3部。

   (二) 人才强校

4.实施骨干教师培育与引进计划

   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在稳定教师队伍总体规模的情况下,力争使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省基础教育专家库人员、省高职院校教指委委员、省高职院校教育评估专家等方面有新突破。

——加快人才引进。根据全校学科与专业布局、重点建设领域及教师队伍现状,充分借助济南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引进步伐。

——大力培育学校骨干教师。注意发掘学校中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骨干,在学生培养、教学科研、专业培训、职务聘任和生活待遇等方面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促使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深入实施优秀教师成长和培育计划。深化和扩展教学名师工作室、优秀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室、重大项目工作室的工作,提高质量,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5.全面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推动教师寻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最佳生长点和最适合的岗位,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思想境界和工作水平。

——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继续实施校级课题青年支持计划、青年教师派出计划;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择优晋升比例,营造团结和谐、公平竞争的青年教师成长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和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完善考核体系和聘用机制,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

——大力推进科研团队建设。创新团队组织形式和用人机制,以省部级社科项目的攻坚、科技项目和创客联盟的培育为依托建设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结合区域发展需要,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组建学术团队,开展项目攻坚。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加入到其他高校和企业的横向研究项目中去接受历练,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改善管理办法,尝试聘用科研合同制人员。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创新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方式,优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提高其政治觉悟、道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平台,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培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

——加强教学管理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实验、信息、图书管理等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与管理,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撑。重视教育职员队伍的规划与建设,加强职业化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推进后勤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倡导优质服务,稳定骨干队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努力提高引智工作水平。加强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扩大兼职人员规模,聘请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课,显著提高智力引进的层次和成效。继续发挥客座教授和工作室导师团的作用,吸引省内外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教授来校讲学、合作与交流。

6.优化现代人力资源配置

改进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分配制度,优化队伍结构和组织形式,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探索教师分系列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以教学和科研并重为导向,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学院特点,使大多数教师分别进入相应的教师系列,努力实现各就其位、各负其责、各尽其才。

——推进教职工聘用制度改革,实现教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平稳过渡。完善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职责考核的人员聘用制度。按照人员类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推动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规范合同续聘管理。实施空岗竞聘,建立健全补满工作量的用人管理办法和超工作量奖励办法。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为基础,切实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完善非事业编制人员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规范以协议工资制为主体的分配模式,健全兼课教师薪酬管理办法。

(三) 人才培养

7.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鼓励各学院积极开展试点,主动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充分发展个人兴趣和优势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树立全周期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建立招生、就业和社会评价对学校教育的促进和反馈机制。改革学生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进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倡导育人为责、育人为乐、育人为荣,促进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研究教学,关心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

8.创新和发展技能教育优势

深入研究国家的行业(企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研究技术进步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科学定位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系统总结学校在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教育技能方面的培养优势,实现优势转化,创新技能训练标准,完善技能训练体系;建立与行业、企业深入交流合作机制,建立技能训练达标体系和资格认证体系,推进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9.创新本科联合培养模式

以学校重大项目工作室为载体,以省部级课题为依托,深入研究与齐鲁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初中起点“3+4”本科办学模式和教育质量,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体制和机制,促进教师间及教研室组织间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领域的深度合作,提高联合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与其他高校的高中起点“3+2”的本科办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10.创新科研管理机制

   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坚持科研兴校与科研强校方针,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构建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科研服务体系、支撑平台和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优化学术环境,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和民主宽松的学术风气。切实加强科研工作的规划、布局、组织、协调和协同,重点推进社科研究,布局科技项目和协同创新研究,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成果转化。

   提高教师课程研发和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教师教育专业要积极探索早期教育、幼小衔接、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与济南出版集团继续深度合作,做好《师说》的编辑、出版与发行工作;加强与同类高校及两个联盟成员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师说》的读者群和作者群,逐步扩大其影响力;适时争取学报刊号,提高《师说》的学术层次。

11.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方式

根据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学生成长与发展行动计划,强力推进学校“三文明”建设活动,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学生实现“中国梦”和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学生党建和基层集体建设为重点,以党建带团建、促班建,为基层集体建设提供更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学生社团要覆盖全体学生,以现代女性文化建设为主体探索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生管理模式,不断深化和拓展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韵致。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实施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和岗位锻炼计划。深化学生资助工作的教育功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项目比赛和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和教育技能大赛。

(四)学校文化

12.培育和凝炼学校精神

秉承办学优良传统,大力倡导“人文日新”,加强学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凝聚全校师生的共同意志,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与学风建设。恪守“童心童真童趣、同心同德同行”校训,建设“风清气正、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团结奋进”的校风,“爱生、爱岗、爱校、爱教”的教风,“乐学、善学、博学、精学”的学风。在加强校史研究和红色文化宣传(王尽美展陈馆)的同时,广泛宣传学校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不断赋予学校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俱进建设境界高尚、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文化。

——加强师德建设。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为标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教职工思想工作,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现代师德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发展者,推动教职工以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实际行动教育感染学生,构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格局。

——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加强统筹协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环境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打造一批课外文化活动品牌项目,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和充分利用,进一步营造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13.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广泛宣传推广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术研究质量。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工作各方面、教育教学各环节,依托思政学科加强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身体力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广泛汲取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强文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学校人文基地建设,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争取多出优秀学术成果、文化作品和艺术精品。推动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结合,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加强文科人才培养,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文化领军人才。

    14.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给予其时代价值追求,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师生员工将个人修养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丰富精神世界,涵养心灵,提高文化品位。

以学校现有的经典诵读、书法、戏曲和国画等文化资源为依托,建设传统文化大戏台;以学校周边文化资源及区域内的文化建设为补充,整合资源,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进文化创意发展和文化科技创新,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校发展优势,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 社会服务

15.服务基础教育

以学校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与初等教育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联盟单位为依托,以学前教育网为纽带,将学前教育专业与初等教育专业的发展与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和就业为导向,引导基础教育机构参与到学前教育专业与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初等教育专业的智力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物质资源优势和管理资源优势,引导基础教育机构对儿童成长与教育、儿童家庭教育以及服务与管理进行共同研究,合作攻关,适时组建以“咨询、指导、训练、服务”于一体的早教中心等。加强学前教育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服务的内容,创新基础教育的服务方式,提高学校教育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适时组建幼教集团,大力培养幼教管理人才,输出学校的文化与管理,创新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幼教集团幼儿园经过五年努力争取达到10—15所左右,形成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和专业发展的辐射力,使幼教集团的社会效益、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加强附属幼儿园建设,提高其对幼教集团幼儿园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16.服务教师教育

以济南市教师教育中心的建设为核心,顶层设计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平台,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数据库,创新教师职后教育模式。在完成市教育局委托的教育培训任务基础上,积极拓展教师教育职能和发展空间,形成教师职后教育的品牌专题和系列,针对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和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服务。提高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建设。

17.服务济南市学习型城市建设

   进一步完善济南市全民学习服务中心网点布局和资源平台建设,结合市政建设和文化功能的提升,以满足市民的学习诉求,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建设学习型城市为主题,整合远程开放教育和继续教育资源,提高“泉学e站”的城乡覆盖率,基本实现“十分钟学习圈”,为市民的的技能培训、文化娱乐、养生保健和家政生活等提供丰富的资源与便利条件。    

(六) 合作交流

18.加强与国内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教育生态日益开放、多元,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相互碰撞和冲击,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和冲突,地区间的差异和地缘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教育类型和层次的日益明晰使得教育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同类院校和同专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在于资源和利益的共享共赢,形成相应专业领域的合作组织结构和议事决策机制、行动机制。积极参与各级学会、联盟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工作,逐步扩大学校在专业领域和行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与同类院校、同专业院校的跨校横向深度合作。

19.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外相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开放的教育资源平台,促进国际双方在教师访学,学生联合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就业服务,教学管理以及科研项目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经过五年的努力,争取实现与1—3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办学和项目研发。适时设立国际交流机构。

20.加强校地、校企合作

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提升大学形象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与政府、社区的合作,与企业的合作,实施产学研融合发展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核心举措,要大力加强学校与当地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适应国家科技研发体系建设的新常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形成资源互补,利益共享,项目研发、生产与成果转化一条龙服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七)依法治校

21.积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和学校《关于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强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实施和完善大学章程,健全学校学术委员会及其各分支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职能建设,调整学校依法治理结构,建立与时俱进的学校依法治理体系。

22.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工作

加强全校教职员工的普法宣传、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以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运用学校的宣传阵地和各种媒体,以法制专题、案例、普法故事与学校的法治实践等为载体,引导师生员工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提高普法水平,营造良好的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氛围。

23.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水平

加快学校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和实施相关部门权力及责任清单,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创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刚柔相济、纪律严明、秩序井然、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法治校园。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保护学校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24.加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

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加强舆情监测和突发事件的舆情应急预案建设,主动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加强校园管理与服务创新,积极探索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把解决师生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完善应对突发事件机制,加强校园治安秩序和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构建完备的立体化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八)基础设施

25.提高校园基础设施支撑力

统筹建设项目,强化建设管理,完成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完成体育馆和学生实习实训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进一步优化校园功能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和建筑设施使用效率,提高校园基础设施对学校发展的支撑力。

26.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使用效益

健全和完善学校公用房使用管理办法,提高房屋资源利用效益。制定长清总校区教职工公寓使用管理办法,提升服务水平。 坚持分类、分层次建设的思路,改善各功能室、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室的环境与装备条件;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各功能室、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室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九)学校信息化

27.建设数字校园

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推进数字校园、智能化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28.加强图书馆建设

   稳步增加图书文献资源数量,争取电子资源总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达到领先水平。合理调整馆舍布局,加强图书馆各项设施的更新与建设,统筹全校图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扩大和改善学生阅读和学习活动空间。

29.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以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顶层设计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培育和引进技术力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信息化管理方式,建设完善的信息发布、网络教学、科研协作与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有线和无线校园网络的全面覆盖和升级换代,扩容校园网出口带宽至千兆,适应教育云资源的建设需求,提供“互联网+”服务。

30.建成全校统一的数据中心

建设和完善学校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完善教室和会议场所的多媒体视听功能,构建支持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满足MOOC发展需求。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宣传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支撑力和保障力,到2020年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全省领先。

(十)节约型校园

31.培育节约型校园文化

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大力开展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员工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形成“崇尚节约、摒弃浪费”的校园文化风尚。积极举办节约能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科普讲座,普及节约知识。组织开展“光盘行动”等相应的主题活动,充分运用校园宣传媒体和阵地,多形式、多途径宣传节约文明。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营造节约型校园的良好环境。

32.实行精细化管理

要在行政办公、教学实验、科学研究、基建后勤等各方面,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节约办公用品、节约经费等各个环节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实行精细化管理,探索智能化管理,形成有利于节约的制约和激励机制。

33.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以国家环保教育基地的创建为契机,绿化美化校园,加快学校绿色大学的建设,推进学校环境建设的综合治理,将环保理念融于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细节中。

保障机制

(一)党的建设

34.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党员学习教育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党的建设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推进“中国梦”建设,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5.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制定和实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双肩挑”干部成长,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力度。

36.不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积极开展党支部调研课题和特色活动,增强基层活力。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做好在优秀教职工和优秀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37.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自觉保持优良校风学风。全面贯彻党风廉政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要求,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和师德教风教育,构筑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监督检查。

38.进一步做好离退休教职工工作

坚持“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感情上贴近,生活上照顾”工作方针,进一步健全学校离退休工作体制,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的方式方法。全面落实离退休教职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努力帮助离退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搭建老有所为平台,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

(二)群团和统战

39.加强统战工作

充分认识统战工作在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民族复兴使命中的重要性,做好学校各民主党派、民族、宗教和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在工作中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40.发挥群团作用

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组织作用,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为党分忧、为民谋利。完善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体制机制,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创新工会、妇委会工作方式,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畅通群众利益表达和协调渠道,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改善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教职员工的职业幸福感。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会、社团等群众组织做好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自我服务工作。

(三)财务和资产

41.加强经费管理

   妥善处理事业发展与财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预决算管理和运行管理,科学合理地配置办学资源,提高预决算的约束力和宏观调控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建设节约型校园。强化财务安全体系,促进经济活动规范化。

42.加强资产管理

建立资产管理分级责任制,完善学校资产管理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逐步建立合理的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建立资产使用和评估制度,加强学校办学资源利用的节约、集约全过程管理。加强全校资产统筹,改进物资设备的管理。加大对采购重点环节的监督,加强对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各类土地、房屋、物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加强各种教学用房及其设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提高使用效益。

   推进经营性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幼教集团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联盟、学前教育联盟单位等对学校发展的贡献与服务能力。

43.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全面梳理后勤服务保障业务,完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持续提升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后勤服务保障水平。

(四)监督与评估

44.明确实施责任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学院、各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纲要》实施的责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配置导向,高效利用学校资源,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确保完成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等各项任务。

45.统筹各类规划

依据本《纲要》,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校园建设规划、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规划、队伍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报学校批准后实施;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本部门的《纲要》实施细则;加强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充分体现本《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确保任务落实。

46.强化政策协调

各单位制定政策制度要紧紧围绕本《纲要》目标和任务,广泛征求本单位意见,加强部门与学院之间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纲要》实施的政策合力。

   47.加强《纲要》宣传

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发展战略和《纲要》的宣传力度,各单位要在内部对《纲要》进行全面传达、组织学习讨论,使《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深入人心,动员和凝聚起推动学校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48.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

加强学科与专业、教育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等方面的统计工作,强化数据集成,做好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每年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听取学校工作报告,了解《纲要》执行情况,对下一步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术委员会讨论《纲要》实施中的重要学术事项,并向学校提出建议。

49.完善综合考评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调整办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完善对各单位的工作考核,把《纲要》实施情况纳入主要考核内容。  

 


联系我们

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丹桂路2011号  联系电话:87207730 

信箱:jnygzbangongshi@jn.shandong.cn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

版权:十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  鲁ICP备18027219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264号